人这一生,到底该怎样度过?是像旋转的陀螺一样永不停歇,还是学会适时停下脚步,慢下来感受生活?央视著名主持人赵赫的离世,也许正是这个问题最直观的答案。
2021年6月,他正式退休。那一天,同行们为这位勤恳敬业数十年的老领导送行,大家都以为他终于能够放下沉重的担子,安享晚年,过属于自己的悠闲日子。然而,谁也没料到,这个所谓的“余生”竟然只有短短半年。六个月后,癌症夺走了他的生命。他走得极其突然,让人心中生出一种彻骨的凉意。有人感叹这是命运的安排,但更多人由此意识到,他的一生给整个文艺圈敲响了沉重警钟:事业固然重要,但身体只有一个。
赵赫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。那是一个讲究稳定和“走正道”的年代,能在体制内工作意味着有一份铁饭碗。但他从小对话筒有着执念,心中始终燃烧着“播音梦”。中学毕业时,不少同龄人选择下海经商或出国谋发展,而他却坚定地投身播音事业。起初,他进入南方某军区担任播音员,凭借出色的嗓音条件和干练的作风,很快脱颖而出。然而命运突然转折,因家庭变故,他不得不转业,在铁道部从事文职工作。若是换作别人,也许就此安稳一生,但他心里的那份执着从未熄灭。
展开剩余72%得知北京广播学院招生,他立刻报名。凭借天赋和实践经验,他顺利考入。在四年的大学时光里,他系统补齐了理论知识,为日后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。毕业后,他很快成为地方电视台争抢的人才,但没待多久,便被央视经济部选中调入。当时的央视经济节目《经济信息》冷清无人问津,观众觉得枯燥无味,收视率低得可怜。赵赫进入节目组后,迅速进行改革。首先是改名,换成更亲切的《经济半小时》。接着是改内容,把老百姓关心的菜价、脱贫、假冒伪劣等问题搬上荧屏。最后是改风格,他不再一本正经念稿,而是用接地气的方式与观众“拉家常”,既有专业性,又饱含温度。节目因此迅速走红,甚至成为街头巷尾老百姓都关注的热门节目,还连续多次获得新闻奖项。更重要的是,他还培养出敬一丹、王小丫等央视名嘴。
除了《经济半小时》,赵赫另一项影响深远的创举是推动央视“3·15晚会”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,打假还未形成系统化的形式,他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意义,拉起团队,亲力亲为策划与执行。第一届晚会播出后,全国轰动。观众才发现,电视原来能为普通人发声。此后十年,他连续主持,把3·15晚会打造成央视的金字招牌。直到今天,它已经成为全民熟知的社会符号。可以说,没有赵赫的坚持,3·15未必能走到今天。
几十年的辛劳本该换来舒心的晚年,然而命运并未给予他宽容。退休半年,他就因癌症离世,年仅六十出头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他在退休前就已确诊,却选择隐忍,默默坚持到最后。台前的荣光,换不来病床上的片刻安宁。他的一生,成就斐然,却也留下无限遗憾。
赵赫的猝然离世,让人联想到当下娱乐圈的生存状态。演员连轴拍戏,主持人熬夜改稿,综艺人拼命制造话题。流量、曝光、热度像重压一样压在肩上。可是,这样的拼命,到底值不值?观众未必记得一辈子的努力,但身体一定会记住透支的代价。赵赫的故事,正是赤裸的提醒:赚钱要有命赚,也要有命花。努力固然重要,但懂得适时停下才是智慧。
其实,这不仅是对娱乐圈的提醒。放眼当下社会,哪个行业不在“内卷”?焦虑、抑郁、猝死新闻频频出现,已经成了常态。我们常常把“发展”挂在嘴边,可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?是职位和财富的增长,还是拥有健康和幸福的生活?现实里两者难以兼顾,而赵赫的人生正是鲜活注脚。他用几十年的拼搏为央视留下了丰碑,却没能给自己留下一段安稳的晚年。
他的离去,不仅让人唏嘘,更让人反思:人生到底值什么?年轻人或许会说奋斗,中年人可能会说家庭,而身处病痛的人,大多会回答“健康”。所以不要以为时间无限,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后悔。赵赫的一生提醒所有人:健康不是副业,而是所有事业的根基。没有健康,再大的成就也难免化为泡影。退休半年猝然离世,是命运的残酷,更是对所有人的当头棒喝。
发布于:山东省配先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